金融阴谋论主要有几种来源:第一,无知与恐惧。除极少的创新者,人类天然地恐惧变化,回避风险,希望寻求安全的保障。原始社会中,人们因对风雨雷电的恐惧而形成神灵崇拜。在吕底亚和希腊时代,金银币也都铸上各种神灵和帝王的符号,希望获得保佑。人们表面上的敬重更是恐惧的结果。金钱崇拜在特定的环境下就转化为对金钱的摧毁,如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为与世隔绝而将金银币销毁去使用铁币。法国人在密西西比公司泡沫破产后,洗劫了所有银行机构并限制其发展几乎200年。次贷危机后,许多国家对金融衍生产品严格限制或取缔,对金融创新谈之色变。
第二,偏见与懒惰。人类不会轻易承认自己的无知,他们对任何变化都会找到一个或一组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。一旦从大众中得到世俗的解释,又不愿意为难自己,努力学习,弄清逻辑,就容易继续从众来巩固偏见,寻求心理安全感。当偏见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时,维护偏见就成为一种义正词严的责任了,而且有自豪感。所以观念的变化是非常艰难的。
第三,专制与迷信。前两个问题比较简单,在正常环境中通过开放信息和交流,便可以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中逐渐解决,即便有相当多的人仍然敌视金融,也不会成为阻碍金融制度变革的困难。但是,在专制的环境下阴谋论有可能成为舆论主流,形成政府决策的社会压力。
在一个简单的造反逻辑主导社会意识形态之后,任何细致的思维耕耘演化,即便是为了支撑这个意识形态的提升,也会被视为大逆不道,思想者很快就被逆向淘汰出局。留下的都是巩固简单思维的,而且其生存的条件便是尽可能地延长与外界隔绝的时间。
不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利用阴谋论来操控舆论,煽动民意。特别在中东某些国家中,所有新事务都成为西方势力的操控,甚至近年来,中国阴谋也成为西方政治家彼此博弈的筹码。
明日预告:张居正与鸦片战争 标签:商业银行 肖然 清收 讨债 中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