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香港特区行政会议成员、立法会议员叶刘淑仪做客人民网香港演播室,与各位网友分享她对香港教育情况的看法、对教育和国民认同之间关系的解读。在访谈中,叶刘淑仪表示香港在教育学科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,而教育的决策者和学生、学生父母都需要有远见。
不学“范文”不懂文化历史
主持人:您觉得目前香港在教育方面是否存在一定的问题?
叶刘淑仪:我是“番书女”,念“番书”(外文书)的,但是从前我也念过经史子集,《庄子》什么都念过。2007年开始,香港开始完全不教范文(文言文示范文章)。在完全不教的情况下,我们有些学生把苏轼写成了苏车式,认为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宋朝,什么都不懂。
叶刘淑仪:你看外国人,英国人、美国人,都以欧洲文、都以他们的文化历史成就为荣。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要是不认识自己的文化历史,怎么有国民身份认同呢?我们的教育课程改了之后,中国历史不再是必修,教全中史的学校越来越少,那我们很多的孩子长大了就会不中不西。只有对自己的国家了解才有认同感。
教育决策者需要登高望远
主持人:刚才您说目前香港教育也有一定的问题,可能会导致学生不中不西、没有国民同感。那您有没有什么建议提供给教育局?
叶刘淑仪:很多的中文、中史的老师,以及家长、社会人士的看法是,这个通识科不该当必修科,中史应该是必修科,起码应该把中史改为初中的必修科。我们的教育局搞太多综合的科目。学生水平都下降得很厉害,这会影响香港人的竞争力。而且我们也不太重视科学、数理化以及一些技术性的训练。我们的学生一窝蜂去念管理、商科,过几年我们就会有管理、商科过剩的问题。所以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的决策者、我们的父母、我们的学生真的需要登高望远,不要别人去学什么你就一窝蜂地去学什么,这是很有问题的。(易珏 李海元) 标签:香港 必修 商科 香港人 登高望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