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方纵横

当前位置: 北方纵横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正文

全国人大代表马慧娟:精神文化脱贫不应被忽视

时 间:2020-05-17 03:17:48 来 源:本站整理

  中新网银川5月15日电 (杨迪)“脱贫首先是物质上的富裕,其次还要注重精神文化上的提升。”15日接受中新网记者电话采访时,全国人大代表、农民作家马慧娟如是说。

  这位来自宁夏农村、十年间因写作按坏了13部手机而被称为“拇指作家”的全国人大代表深知:知识就是力量,文化改变人生。因此,她准备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建议多围绕乡村文化建设展开。

  “今年我提交了加强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的建议。”马慧娟说,基层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硬件设施非常到位,但缺少“文化专员”去做专业的事情,因此她建议在乡村设置专人引导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活动,提升其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。

  “移民搬迁使我走出大山,互联网使我实现了梦想。”2001年,马慧娟一家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。2010年,马慧娟开始尝试用手机在QQ空间里写随笔,十年间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了上百万字,其作品亦通过网络得到了社会的关注。 (window.slotbydup = window.slotbydup || []).push({ id: "u5981866", container: "_kaqw1o7bid", async: true });[img]//cpro.baidustatic.com/cpro/ui/c.js" async="async" defer="defer" >

  “互联网让我的作品被更多的人看到。”马慧娟认为,互联网能够给人更多的机会。但她发现,虽然乡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但文化建设的步履却有些慢,虽然互联网、智能手机已经在农村普及,但仍有不少农民对互联网不了解、不接受。

  “有的人不会使用电脑、手机交水电费;有的人对网络购物、网络转账接受度不高……”马慧娟说,她建议中提到的村文化协管员首先要“懂”互联网,以向村民普及互联网知识,同时还要有充分的文艺知识储备,带动村民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。

  “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好的。”马慧娟说,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,需要多方协作,静下心来健全完善乡村文化体系。(完)

【复制网址】 【打印】
免责声明:刊登本文仅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,若有侵权,请联系编辑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