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新社兰州8月25日电 题:辗转兰新线两头的摘棉工“淘金”记忆
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 杨艳敏
24日深夜,一列载有千余名采棉工的“专列”从甘肃天水火车站启程,前往距此2000多公里外的新疆棉花产区,这是甘肃第二大城市天水今年首趟发车的摘棉工专列。
“瓜果飘香,籽棉丰收,这个时节应该是新疆最美的时候。”来自甘肃陇南市山区45岁的农妇张海英出神地望着漆黑的窗外,十几年来,她已习惯在这个时候启程,然后用两个月左右的时间,辗转于绵延两千多公里的兰新线西头去“淘金”。
进入8月底,新疆棉花产区籽棉陆续进入采摘期,与往年一样,来自甘肃、河南、陕西等地的大批采棉工“大军”开始陆续进入新疆。新疆是中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,年产量占全国的1/3。近年棉花收获季节,每年需要采棉工100万人左右。
“这列进疆硬座车票一直都比普通票价便宜一半,而且多年来票价从未上涨过。”张海英告诉中新社记者,票价低、购票方便、服务优质等诸多优点,让绿皮临客列车成了摘棉工进疆首选的交通工具。与多年前进疆火车上“肩碰着肩,脚碰着脚”的拥挤记忆不同,此次跟随张海英进疆“淘金”的二十余人都有座位。
此次由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组织开行的天水至乌鲁木齐L127次列车单程运行里程为2240公里,单程运行时间约33小时,列车硬座票价为118元人民币。除过天水站外,该“专列”还将对沿途定西、兰州、武威、张掖等火车站进疆采棉工提供运输服务。
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,张海英第一次跟随几个同乡去新疆摘棉花。让她记忆深刻的是,那时去趟新疆感觉“太难了”,同行的务工者一多便上不了火车,挤火车的时候经常会被人流绊倒,几个同乡甚至在拥挤中受伤。
“第一次去新疆的时候,那里条件很苦。棉花种植区周边的房屋基本以低矮的土坯房居多,住宿简陋,吃饭的时候排成了长队‘抢饭’,且多是一碗清汤和一个蒸馍。”张海英当时最为苦恼的是采棉工薪酬很低,忙碌两个多月只有三五百元人民币的收入。
“当时几次打算放弃前往新疆采摘棉花,去南方工厂找活。”张海英至今对当时犹豫后的坚持感到庆幸。她介绍,如今,采棉工的报酬已从最初每斤棉花四五毛钱,逐渐涨到了两元左右。正常情况下,进疆采棉工两个月将会有万余元的收入,手下利索的能赚两万元左右,“这相当于农村一个壮年男劳力外出半年的收入”。
十多年来,每年除了享受定期辗转于兰新线两头的“淘金”生活外,张海英已将新疆视为自己“另一个家”。她说,通过多年外出采摘棉花,陇南家乡的环境和生活不断在改善,新疆棉花产区周边也纷纷变成一砖到顶的砖瓦房,甚至有不少用瓷砖装修过的两三层“洋楼”,采棉工食宿方面一点不比城里人差。
刚满20岁的陇南礼县姑娘马小霞今年第一次加入采棉工“大军”,从未出过远门的她显得内向而又略带紧张。不过,与记者谈及往年一些返乡采棉工口中的新疆印象,她会忽然打起精神来,并表示今年想“多赚点钱,以添补家用”。
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一名宣传干事透露,兰州铁路部门在保障运输服务的同时,为方便甘肃摘棉工旅客旅途中就餐需求,这一列车餐车还推出了臊子面等地方特色饮食。(完) 标签:张海英 兰州 新疆 淘金 棉